中医人体模型及制定原理
一、总原则
二、脏腑系统模型
三、经络系统模型
气血津液运行模型
气、血、津液、精、神分别代表什么?
气血升降模型的原理?
为什么会有营卫循行?
津液代谢模型的原理?
气血精津液的互化模型
病因病机模型
22、六气、六淫的产生原理?
23、六气、六淫为什么能致病?
24、七情内伤的制定原理?
25、七情内伤为什么能致病?
26、“痰”是什么?如何产生?为何致病?
27、瘀血阻滞为何产生?
28、食积是什么?如何产生?为何致病?
29、劳逸为何致病?
30、外伤为何致病?外伤造成结构性损失后对经络有何影响?
31、疫疠是什么?如何产生?为何致病?
32、伏邪是什么?如何产生?为何致病?
体质与生理模型
33、五行体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划分体质为五行?
34、阳虚、阴虚、阳亢、阴盛分别代表什么?有什么作用?
35、气滞、血瘀、气虚、血虚分别代表什么?有什么作用?
36、脏腑偏颇指什么?肝郁、脾虚、肾亏等分别如何产生?
37、先天禀赋指什么?强弱、寒热体质如何产生?
诊断与辩证模型
为何要“辩证”?如何制定“辩证”方式?
八纲辩证的来源?为什么要制定八钢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别指什么?有什么用?
六经辨证的原理?为什么有了八纲辨证,还要制定其它辩证方式?
六经辨证的作用原理?
卫气营血辩证的来源及作用原理?
三焦辩证的来源及作用原理?
气血津液辩证的来源、作用场景及作用原理?
脏腑辩证的来源、作用场景及作用原理?
病因辩证的来源、作用场景及作用原理?
治疗与养生模型
为何中医里会有五行生克?
子午流注针灸模型的来源、原理及应用
五运六气的来源?模型原理?有何作用?及其历史发展
气功养生为何存在?产生原理?有何作用?导引吐纳的作用范围
药物为何要归经?药性是怎么产生的?药性归经的制定原理及作用?
组方为何要用“君臣佐使”?组方原则?
治末病的说法来源?末病是什么?如何治?
中医基础概念来源与理解
基本物质
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脏腑之气)
血
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生殖之精)
津
液
神
魂(肝所藏)
魄(肺所藏)
意(脾所藏)
志(肾所藏)
营(行于脉中,营养全身)
卫(行于脉外,护卫肌表)
髓(脑髓、骨髓)
脉(血脉、经络)
膏肓(深层组织)
功能与状态
阴阳
五行(木、火、土、金、水)
生克乘侮(五行关系)
升降出入(气机运动)
开阖枢(三阴三阳功能)
营卫
三焦
命门(肾阳根本)
相火(肝肾之火)
君火(心火)
真气(先天+后天之气)
气化
气机(气的运动方式)
气滞(气行不畅)
气逆(气上冲)
气陷(气下陷)
气结(气郁结)
气脱(气外脱)
气闭(气内闭)
相火(肝肾之火)
君火(心火)
龙雷之火(肾中虚火)
命门之火(肾阳根本)
真气(先天+后天之气)
谷气(水谷精微之气)
宗气(胸中大气)
中气(脾胃之气)
经气(经络之气)
浮气(卫气之浮散者)
沉气(营气之沉潜者)
病因与病理
风(内风、外风)
寒
暑
湿
燥
火(实火、虚火)
痰(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饮(痰饮、悬饮、支饮、溢饮)
瘀血
毒(热毒、湿毒、寒毒)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疫疠(传染病邪)
伏邪(潜伏病邪)
劳逸(过劳、过逸)
外伤(跌打、金刃、虫兽伤)
虫积(寄生虫)
食积(饮食停滞)
水湿(水液停聚)
燥结(津亏便秘)
郁火(气郁化火)
虚火(阴虚火旺)
实火(阳热亢盛)
寒凝(寒邪凝滞)
热壅(热邪壅滞)
湿阻(湿邪阻滞)
风动(肝风内动)
病机术语
气虚
血虚
阴虚
阳虚
气血两虚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气滞
血瘀
痰阻
湿困
热盛
寒凝
风盛
燥伤
津亏
液涸
精亏
髓枯
神衰
诊断相关
四诊(望、闻、问、切)
脉象(浮、沉、迟、数、滑、涩等28脉)
舌象(舌质、舌苔)
面色(青、赤、黄、白、黑五色主病)
声音(谵语、郑声、太息等)
气味(口臭、汗臭、排泄物气味)
问诊十问(寒热、汗、头身、二便等)
按诊(按压腹部、穴位反应)
经络诊察(循经按压、反应点)
五轮学说(眼部分区对应五脏)
辨证要素
表证
里证
寒证
热证
虚证
实证
阴证
阳证
半表半里证
合病(两经同病)
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
调和阴阳
调理气血
疏通经络
清热泻火
温阳散寒
祛湿化痰
活血化瘀
疏肝解郁
健脾益气
补肾填精
养阴润燥
固表止汗
安神定志
消食导滞
方药理论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归经(药物作用靶向)
升降浮沉(药性趋向)
毒性(药物偏性)
君臣佐使(方剂结构)
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等)
十八反(药物禁忌)
十九畏(药物相克)
引经药(引导药力至病所)
针灸术语
得气(针感)
补泻手法(提插、捻转等)
灸法(直接灸、间接灸)
刺络放血
穴位(经穴、奇穴、阿是穴)
子午流注(时间针灸学)
灵龟八法(八卦配穴)
飞腾八法(干支配穴)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原穴(脏腑原气所过)
络穴(联络表里经)
郄穴(气血深聚处)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腹)
八会穴(脏、腑、气、血等会聚处)
养生概念
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恬淡虚无(精神调摄)
法于阴阳(顺应自然)
和于术数(适度锻炼)
食饮有节(饮食规律)
起居有常(作息规律)
不妄作劳(劳逸结合)
导引(气功、五禽戏等)
吐纳(呼吸调节)
房中术(房事养生)
特殊理论与学说
五运六气
子午流注
命门学说
相火论
脾胃论(李东垣学说)
温病学派(卫气营血辨证)
伤寒学派(六经辨证)
金元四大家(寒凉、攻邪、补土、滋阴)
经络实质研究(现代探讨)
气功理论(内丹、周天运行)
临床常见证型
肝郁气滞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心脾两虚
心肺气虚
脾肾阳虚
肺肾阴虚
肝肾阴虚
心肾不交
脾胃湿热
肝胆湿热
大肠湿热
膀胱湿热
风寒束表
风热犯肺
暑湿困脾
燥邪伤肺
寒湿阻络
热入营血
痰蒙心神
其他重要概念
天癸(生殖精微物质)
宗筋(生殖功能相关组织)
玄府(汗孔、气门)
腠理(皮肤肌肉间隙)
膏肓(深层病位)
募原(半表半里之膜)
三因学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五志过极(情志致病)
五劳七伤(过度损耗)
六极(极度虚损)
七损八益(房事养生)
九窍(头面七窍+前后二阴)
四海(髓海、气海、血海、水谷之海)
十二官(脏腑功能比喻)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液(汗、涕、泪、涎、唾)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臭(臊、焦、香、腥、腐)
五化(生、长、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