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综合区 综合区 关注:516 内容:61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超典 > 人体研究 > 综合区 > 正文
    • 1
    • 综合区
    • LV7
      VIP5
      ⚔ 管理員

      手太阴肺经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边外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泽),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沿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之桡侧端(少商)。它的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本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挟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足阳明胃经

      《灵枢·经脉 》:“ 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 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出 大迎 ,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 髀关 ,抵 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本经脉分支从 大迎穴 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 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 幽门 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 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 冲阳穴 分出,前行入足 大趾 内侧端( 隐白穴),交于 足太阴脾经 。

      《灵枢·经脉》载:“ 胃足阳明之脉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㖞唇胗,颈肿喉痹, 大腹水肿 ,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又《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本经主要病候:寒热,疟疾,癫狂,鼻塞,衄血,口㖞,颈肿,喉痛,腹胀满,胃脘痛,恶心呕吐,饮食不化或消谷善饥,及经脉所过部肿痛。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脤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日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过大趾本节后半圆骨,上行至内踝前,再上腿肚,沿胫骨后交出足厥阴经之前,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过横膈上行,挟食管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的支脉:向上再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灵枢·经脉》载:“脾足太阴之脉 ……是动则病: 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 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 心下急 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本经主要病症为:呕吐,胃脘痛,腹胀, 嗳气,心烦,黄疸,腹中痞块,大便溏泄。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手少阴心经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手太阳小肠经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踝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胚,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条支脉,从面颊部分出,行至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颧髎)。脉气由此与 足太阳膀胱经 相接。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足太阳膀胱经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肾,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交于督脉直至巅顶(百会穴)。

      分支:

      巅顶部的分支:从头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头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

      下分为两支:

      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经大腿后面,进入腘窝中。

      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腘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又《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本经主要病证为:头痛,目痛,鼻塞,鼻血,项强,脊背痛,腰痛,痔,髋部不能曲,腘部掣强,小腿肚及脚痛,疟,癫狂,小腹偏肿而痛,癃闭,遗溺。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足少阴肾经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状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 小腿 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 喉咙 ,到舌根两旁。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机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手厥阴心包经

      《灵枢·经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 甲乙经》卷二及《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本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 天池 )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沿上臂前边,行走在 手太阴肺经 和 手少阴心经 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脉气由此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手少阳三焦经

      《灵枢·经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从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 关冲 )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 缺盆 (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足少阳胆经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本经循行路线:足少阳胆经起于由外眼角起,上行至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后入缺盆。由耳后分出支脉1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由外眼角分出支脉2下行 大迎穴 ,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行过 颊车穴 至颈部,会合于缺盆,由此下行胸中,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内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本经主干(直行脉)由 缺盆 下行腋下,沿胸侧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腓侧下行腓骨头前,直下至腓骨下端,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入第4足趾外侧。由足背分出支脉3入足大趾趾缝间,沿第1跖骨与第2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趾背毫毛部接 足厥阴肝经 。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髁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足厥阴肝经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注肺。

      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 中封穴 ),向上沿 胫骨 内缘,在 内踝上 8寸处交出 足太阴脾经 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 阴毛 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 喉咙 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 督脉 会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 目系 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任脉

      《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上颐循面入目。
      《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其浮而外 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难经·二十八难》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 咽喉。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 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

      素问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又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又曰∶上气有音者,治其缺盆中。

      (谓天突穴也,阴维、任脉之会,刺一寸,灸三壮)脉经曰∶寸口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取关元治之。

      又曰∶横寸口边,脉丸丸者,任脉也。

      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督脉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难脉·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于曲骨穴,向下走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 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9穴,新增 印堂 穴归于督脉。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体表曲骨穴,向下经过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摇。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脉经》卷二:“督脉之为病,脊彊而厥。”又:“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病,小儿内痫。”《杂病源流犀烛·督脉病源流》用羌活、荆芥、秦艽、细辛、黄连、附子总治督脉病。强厥者,用苏合香丸、藿香正气散;头重者,用川芎茶调散、白芷丸。

      人体经络循行线路

      LV5
      VIP2
      簽到達人

      感谢总结整理,期待后续。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签到
      繁體
      客服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