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易》故事的终结
周易故事的结尾是著名的「牧野之战」,即商朝和周朝的总决战,也是易经最后一卦未济卦的故事。
公元前1056年,一代天骄周文王溘然长逝。临死前把易经交给两个儿子姬发和姬旦(后来的周武王和周公)。
在反复研读易经后,周公发现易经里藏着父亲留给他们灭商的战略思想:先联合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再去「龙战于野」。
周文王临终前给儿子们留下一位辅政大臣:姜子牙,羌部落领袖。
周公和姜子牙谋划研究了九年,组织了孟津大会,发动周部落周边少数民族酋长共同抗商。
一路上,杀白鱼举行祭祀。当时各路诸侯来了八百多位,慨叹:天下苦纣王久矣,该杀。但周公悟到未济卦之意,认为伐商时机未到,作罢。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纣王把王叔比干挖心祭祀、抓贤人箕子,越发荒淫无道。周公判断伐纣时机已然成熟。
公元前1046年,他和姜子牙率领车驾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人,再次东渡黄河,前往孟津。
因为纣王失人心已久,所以商朝士兵很多临阵投降,周武王几乎不战而胜,最后牧野之战,周部落大获全胜。
周武王在纣王宫殿完成了祭祀典礼,宣布「膺更大命,革商之命,受天之命。」
多年来巨大的压力,让武王心力交瘁,伐纣成功后一年病倒了。去世前交代周公继续完成毁掉朝歌任务。
最后周公如愿毁掉朝歌,还在带路党微仲衍和九弟卫康叔帮助下,镇压了三监叛乱,开启了一代制礼作乐的新历程,周易的历史也就此结束。
二、未济卦:卦象、卦辞和爻辞
1、卦象:
既济卦和未济卦,是易经的最后两卦,也是最有思想的两卦,原因有三:
第一层:易经用乾卦和坤卦开头:取纯阳纯阴之意。既济卦六爻全得位;未济卦刚好相反,六爻都不得位。
从纯阳纯阴开始,互相组合,不断拆换,最后不是大圆满就是彻底不圆满。
第二层:既济未济卦是既反(卦)又对(卦)的卦,两卦水乳交融,阴阳相互作用,最后彻底融合,所以终结。
第三层:既济和未济卦都讲终结,但方式不一样:前者是功德圆满型,后者是再次出发型。
总之,以未济卦作易经结尾,表示再次出发,回到路上,一切重新开始。
2、卦辞:
未济(再次出发,回到路上):亨,小狐汔(读起,直行)济,濡(弄湿)其尾,无攸利。
《序卦传》: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诗经》同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爻辞:
初六:濡其尾,吝。
九二:曳(拖拽)其轮(大船),贞吉。
六三:未济。征凶,[不]利涉大川。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殷高宗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指周文王父亲季历立功受赏)。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荣光),有孚,吉。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题,头,表示斩俘虏之头祭旗帜,再次出征)。
既济卦和未济卦都是殷高宗武丁联合周部落的王季伐鬼方故事。
但既济卦是商朝视角,成功之后大举祭祀,饮食宴乐,日渐消弭。
而未济卦取周文王视角:胜利之后不忘初心,积蓄实力,最终杀俘虏祭旗,大兵出征,找商朝决战。
未济卦真正的价值,在于既是结局,又是新的开始。全部错位的局面,不管接下来如何发展,都会比现在更好。